「自我啟發之父」阿德勒的哲學課2。

筆記:

  • 可惡的他人,可憐的自己
    • 宗教、哲學以及科學,它們的出發點都一樣。我們從哪裡來;我們在哪裡;然後,我們應該如何活著。
    • 哲學或宗教的研究範疇深入到人類的「真」「善」「美」。
    • 哲學和宗教的最大區別在於是否有「故事」。
    • 無知之知 — 知道自己的無知
    • 尊重就是實事求是地看待一個人並認識到其獨特個性的能力。
    • 尊重就是要努力地使對方能成長和發展自己。
    • 關心”他人興趣”
    • 用他人的眼睛去看,用他人的耳朵去聽,用他人的心去感受。
  • 為何要否定「賞罰」
    • 問題行為的目的
      • 第一階段:稱讚的要求
      • 第二階段:引起關注
      • 第三階段:權力爭鬥
      • 第四階段:復仇
      • 第五階段:證明無能
    • 暴力始終是成本低、廉價的交流手段。
    • 發怒是使人和人之間變得疏遠的感情。
    • 自己的人生可以由自己選擇。
  • 由競爭原理到協作原理
    • 我們人類在孩童時代毫無例外地都抱著自卑感生活。
    • 人類因為自身脆弱,所以才會組成共同體共並在協作關係中生存。
    • 不要從「與他人不同」方面尋求價值,而是從「保持自我」方面尋求價值。
  • 付出,然後才有收穫
    • 工作關係是「信任」關係,而交友關係則是「信賴」關係。
    • 為了生存需要分工,為了分工需要相互「信任」。
    • 如果不能信賴自己也就無法信賴他人。
    • 正因為我們人頪是無法互相理解的存在,所以才只能選擇信賴。
  • 選擇愛的人生
    • 愛需要培養起來。
    • 為了獲得幸福生活,就應該讓「自我」消失。
    • 不管對方如何看自己,只是去愛。
    • 我們只有通過愛他人才能從自我中心性中解放出來,只有通過愛他人才能實現自立。並且,只有通過愛他人才能找到共同體感覺。
    • 在所有的相遇與人際關係中,不斷朝著「最佳分別」努力。

Leave a comment